静静的白桦林
呵护鄱阳湖 谱写新篇章
白桦林专业号 | 2008-12-29
 
                                呵护鄱阳湖  谱写新篇章
 
                                                        白桦林
 
20083月9日,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政治舞台,也是亿万人民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人民大会堂,鄱阳湖这三个字又一次激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一场由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隆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拉开了序幕,江西省委、省政府郑重地向中国和世界宣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想。由此,一场围绕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的母亲湖——鄱阳湖而展开的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的战役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一场关系鄱阳湖生命、关系鄱阳湖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江西崛起新跨越的伟大战役。可以预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使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更加明确、前景更加广阔。
然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工程、富民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前期准备和科学论证。比如,认识问题、规划问题、体制问题、生态补偿问题以及鄱阳湖水体稳定等问题既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前期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积极有效地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与生态基础。为了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项重大工程稳定地起步、持续实施,鄱阳湖生态保护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发展双赢,首先必须重视、运筹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认识要高度统一
 
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鄱阳湖生态保护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鉴于鄱阳湖的特殊生态功能与地位,鄱阳湖的生态恢复及治理、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处于核心地位。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应该服务、服从这个核心。
对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要超前10年、20年来看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化;同时,也不能仅仅站在江西的局部利益上,而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兼顾上下游、服从全局上来考虑问题,还要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对于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以为,主要要从源头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才是根本之策,长远之策。例如鄱阳湖水质下降,湖泊於塞、资源减少等等问题,需要更多地从源头治理、流域规划、生态修复、生态补给、生态建设等方面谋划其长远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回顾鄱阳湖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一千多年来,鄱阳湖一直就呈现“丰水一大片,枯水一条线这样的自然形态、自然奇观。今年冬季枯水明显缩短,11月份还保持了15-16米左右的高水位,值得研究思考。其实,说得到底,绝不是枯水期有多可怕,而是在鄱阳湖枯水期仍未中止、甚至新增的人为污染和生态破坏才是最可怕,也是最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
本人认为,对于建闸、筑坝等等一旦建成就影响长远并且难以逆转的重大工程,特别要多倾听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的声音。要善于综合归纳各方意见,既要把有利的一面说透,更要把不利的一面说清楚。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着眼长远,力争在初期策划、立项的时候就把研究、论证、评估等等做得更完善,以便将来对鄱阳湖生态保护少一点硬伤。
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以湖为本与以人为本相结合,通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保持鄱阳湖以及环鄱阳湖地区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  规划要科学合理
 
规划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路线图。为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的制定不仅要体现决策层的意图、集中专家的智慧,也要广纳民意;不仅要经得起科学推敲、社会各界的评议,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既要结合实际,又要着眼长远。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生态优先的原则和鄱阳湖流域山江湖的特点,按照“三带四区”的规划思路和区分功能、分类设置、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大纲至少应该包括:(1)鄱阳湖区域及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涉及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2)环鄱阳湖区域城镇建设规划;(3)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工业规划(涉及工业布局、项目、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等);(4)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5)水利生态工程的维护与建设;(6)鄱阳湖科研和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等。规划制定后,要组织社会各界对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依法组织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在对鄱阳湖湿地以及环鄱阳湖地区进行环境资源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基础上,建立详实的数据库,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科学依据和规划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利于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效,促进鄱阳湖资源的永续利用,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体制要尽快理顺
 
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促进鄱阳湖湿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适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必须尽快理顺鄱阳湖管理体制。针对鄱阳湖存在的人鸟争食、非法采砂、筑坝围湖、水质污染等问题和矛盾,应尽快建立统一有权威的鄱阳湖管理机构,改变“多龙治水”的现状。
目前,涉及管理鄱阳湖的部门有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国土等部门以及沿湖地方政府。每个部门各管一块,多龙治水,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弊端。由于受利益驱动,地方保护主义在鄱阳湖这片“公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现有的鄱阳湖管理局与省农业厅渔政局合署办公,管理职级、职能、职权均不能适应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要。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所能够实际管辖的范围也只占鄱阳湖湿地5%左右。建立鄱阳湖湿地保护管理局就能够把鄱阳湖湿地(丰水期最高水位所覆盖的4000多平方公里)统一管理起来,这样的管理局应该是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监管实体,直接隶属江西省政府。
 
四、  生态要保持稳定
 
鄱阳湖的生态稳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础和根本。所谓生态稳定,形象地说,就是要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没有鄱阳湖湖体的生态稳定,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也就失去了依托和基础。目前,鄱阳湖是国内为数不多、尚未受到严重污染的较大型湖泊,曾被誉为中国的一盆"清水"。但目前鄱阳湖清水在变浊,水质在下降,生态安全不容乐观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资源库和候鸟乐园正在面临鱼类资源锐减、候鸟数量下降的境况。监测表明,过去的一类水和二类水域现在已经难觅踪迹,湖口入长江的水质为三类水(有时四类),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比明显下降了一到两个等级。湖区南部的一些水域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水质已下降到四类和五类,局部监测结果多次出现劣五类,显现中度富营养化看来保护和维持鄱阳湖“一湖清水”,已经成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保护鄱阳湖,不要等到蓝藻爆发以后,而应该吸取洞庭湖和太湖污染环境危机的教训。众所周知,太湖、滇池、淮河等水域国家和地方曾投入上千亿元进行治污,未见明显成效。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十分重视鄱阳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只要付出数十亿元或百亿元的代价,就可以保持并提高鄱阳湖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因此,应积极争取国家立项支持,以便对鄱阳湖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治理。
为了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首先要严格控制区域内主要城市、县城的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基本的要求是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坚持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多数企业零排放。其次,加强对沿湖12个县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第三,严禁在敏感区域、尤其是枯水时期采砂或其他形式的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第四,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第五,依法严格管理,防止围湖、围垦、随意栽种杨树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反弹,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
 
五、补偿要及时到位
尽快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如果各级对沿湖县、区的工业、农业、渔业等发展作出种种限制,那么势必制约这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当地经济上的“盆地”现状,这样对湖区人民不公平,也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建立鄱阳湖湿地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
目前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这一块,基本上还是空白。应该参照森林补偿的办法,逐步建立起鄱阳湖湿地保护补偿机制。比如禁洲放牧和禁渔的问题。光强调禁,没有考虑到补偿。当地农民、渔民的生计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法律、条例就很难得到基本的贯彻。比如,目前鄱阳湖区至少有专业渔民5万以上,大部分渔民以鱼船为家,还有更多的非专业渔民。由于鄱阳湖渔业资源下降、渔民收入逐年减少。特别是在禁渔期,渔民的生计出现问题,偷捕和恢复捕鱼期的报复性捕捞,将使鄱阳湖渔业资源陷入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怪圈。
因此,改变渔民单纯依赖捕鱼为生的生存模式是当务之急。要动员、帮助、扶持、鼓励绝大部分专业渔民“洗脚上岸”,适度发展网箱养殖、进行多种经营,并对上岸的这部分渔民和少数继续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提供生态补偿,使渔民居有一栋房,种有一片地,解决好渔民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彻底扭转数十万专业和非专业渔民千百年来靠湖吃湖的传统生存模式。同时,积极调整环鄱阳湖区域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使鄱阳湖得到休养生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让我们投入真诚、热情和关爱,满怀信心去呼唤、期待,并以科学的态度、执着的精神去努力推动实现鄱阳湖的碧水蓝天,去谱写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江西生态学会
                                         2008年12月 于南昌
作者简介
head
作者: 白桦林
简介: [详细资料]
文章分类
手机文集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